- 預告等會要做的事情,告知是需要技巧的,不能提出負面話語或是孩子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例如:等一下不要又哭又鬧)
- 影片或是繪本教學
- 不強迫孩子打招呼
- 找出孩子最強的互動模式 (five,親一個,點頭)
- 爸媽要改變教養方式,並善用忽略法,到了4歲建立日常生活獨立的機會
- 告訴孩子在家的表現,同步讓老師知道
- 讓孩子獨立參加生活體驗營,讓孩子去看看其他人怎麼獨立
- 利用假日增加生活自理的機會
寶寶睡不飽,恐影響腦部發育。最新調查顯示,台灣出生一個月內新生兒,每四人僅一人每天睡足十八小時,「失眠寶寶」比率近八成。醫師說,新生兒每天睡足十八小時,有助腦細胞修復、生長,對身體機能發育也有幫助,三歲以下嬰幼兒長期睡不飽,恐長不高、吃不胖,不利腦部發育。昨公布的零到三歲寶寶睡眠行為調查顯示,台灣一個月內的新生兒每天平均僅睡十四點五小時,七到十二個月寶寶睡十二點五小時,一歲到三歲幼兒睡十一到十二小時,均較國外研究的每天睡眠建議值,少一到三點五小時。半夜醒超過兩次參與調查的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黃正宏說,三歲以下嬰幼兒腦部發育速度居各器官之冠,睡眠有助腦細胞發育、生長。調查顯示,逾六成新生兒半夜醒來超過兩次,造成寶寶失眠的前三名原因依序為噪音、尿布濕和肚子餓。獨睡小床助長高黃正宏說,疾病也是寶寶失眠原因之一。他曾收治一名三歲幼童,因扁桃腺發炎致呼吸不順,長期睡眠不足造成食欲差、吃不胖,體重僅十公斤,約是一歲童的正常體重。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林隆煌強調,嬰幼兒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泌特別旺盛,俗諺「一眠大一吋」非空穴來風;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對寶寶很重要,建議睡前可播放低分貝的輕音樂、開小夜燈,房內溫度約攝氏二十五度,讓寶寶單獨睡嬰兒床,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穿太多易長濕疹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秉穎則指,部分家長擔心寶寶著涼,讓寶寶穿太多衣服,猶如「包肉粽」,半夜熱醒不說,還會因流汗長痱子、濕疹;也有人認為常抱寶寶哄著入睡,會養成壞習慣,但其實有些嬰兒睡前若與父母有皮膚接觸,會睡得更安穩。新生兒睡眠注意事項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 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 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 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2.父母行為輕浮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 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於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 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3.忽略孩子的存在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 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 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 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注地聽孩子講話,沒有盡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4.破壞性批評孩子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 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 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 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 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信息:“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負面的心錨。 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 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 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 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 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5.“人前教子”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 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 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 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 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 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 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罵。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女兒)!”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罵:“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甚至有些家長採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試想,有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夠忍受另一個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對待? 而孩子的弱小決定他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 而成年人卻不斷以愛的名義在固執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強行約束孩子、傷害孩子。 全然不顧成年人的規則和孩子世界的規則是不同的,不顧孩子的行為背後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我們親手培植了孩子的無禮和傲慢,然後再向全世界埋怨:“這個孩子他怎麼能這樣…”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覺裡,自己未被尊重是因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來張狂自負的孩子,內心卻並非看起來那麼對自己滿意,他的行為表現只是在以對自己的感覺來對待別人。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 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 請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領導、同事、朋友一樣尊重你的孩子。所以,大家在教育過程中要絕對避免當眾批評孩子。6.不信任孩子不信任孩子是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 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對一個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對人尊嚴無情的挑戰。當家長怕孩子撒謊,對孩子的話進行挑剔、進行判斷、進行質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兩性感情的認識能力上,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一定沒有能力分辨純真的情感和骯髒的情感。 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對性和與之相關的各種事物的感覺,與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性傾向的情況,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強化造成的不良影響。7.拿別的孩子比較這裡說的比較是指家長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較。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比較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 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 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家長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 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他是有價值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我們家長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8.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很多家長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要知道,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傷害。 到現在,還有家長固執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體罰可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孩子因為在物質上要依賴成年人,所以他無法與成年人對抗,但這決不意味孩子就會依從成年人的意志。 作為成年人,你可以用體罰和責罵的強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去了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簡單加以判斷,孩子不過懾於你的強大壓力,心中並不信服。 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味的懲罰打罵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9.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獨立的主體,他不是你的高級玩具,家長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如果因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給者,所以你獲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力,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的話,你就是奴隸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隸!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尊嚴,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10.有條件的愛一個人有條件地付出愛,就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 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最直接的惡果是,將導致孩子終生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有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而是把對孩子的愛跟孩子的行為連在一起。在生活中,這是太常見的場景:“你這學期當上三好學生,我就給你買衣服!”“考了前五名,我就帶你去旅遊。”“好好寫作業,我就買好吃的給你!”“如果這次考試不及格,你就不用回來了!”家長做出愛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須作出相應的行為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孩子從小認識到“愛是可計算的,可以交換的”。 所以他不會無條件地付出真愛。 因為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成年以後他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情愛關係,這就決定了他婚姻的不幸。 他將在環境中被別人鄙視,最後淪落成小市民式的勢利小人,終生在社會底層徘徊。所以,請執握“愛”的權杖的家長大人們,不要濫施你們權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對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愛,將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覺得感冒好像變嚴重了,煮了一鍋 - 蒜頭貢丸湯,來殺菌一下,云云跟Jerry 都很捧場...云云喝一口說:讚!大姆指在這裡啦!20120826 云云說:爸爸我要玩積木,爸爸你不要看電視,陪我玩積木!! 云云說:媽媽要去外面了,你不要躺在床上睡睡啦!! 云云說:我吃飽了,我要看電視!! 爸爸你吃飯不要看電視啦!!云云的神祕語言篇:媽媽我熊熊聽不懂..云云講得很開心!!
夢見被金色的小蛇,咬了右大腿!! 抓到之後,看起來很溫馴,我還說要養他咧... 夢醒爬起來查解夢,查到以下結果...那是代表...兒子阿..你要出來了嗎??
早上產後回診,先帶云云去看一下耳鼻喉科。去接云云的時候,云云開心的一直說,這是我的媽媽,媽媽謝謝你喔,我們要去出走走,去看醫生伯伯.... (一路上一直講...很揪心..看云云開心成這樣),看完醫生之後買了餅乾慰勞云云帶再回保母家去。然後殺去醫院再回家顧弟弟,結果月子媽媽說:弟弟在你出門後,一直不睡覺,頻頻打哈欠就是不睡,你回來的前5分鐘他才躺回床上,看來弟弟一直再等你回來。討愛的兩個小孩。[ 媽媽心想:自己身為家中老大,很能明白云云不安全感的心情,看著云云偶爾出現失控的行為,只是為了討更多的愛,但現實就是媽媽的愛已劃分為二,只是現在的云云還不明白,深怕大家不愛他,很心疼這樣的云云!! 云云你要加油捏... 媽媽一樣愛你阿!! ]20120914昨天爸爸帶云云去幼稚園認識老師和環境,云云回來說:幼稚園好好玩喔,我還要去!!云云今天早上說:弟弟好可愛喔!! 媽媽看,我在拍拍弟弟喔!! 弟弟笑了耶!! 看來云云比較能適應了耶!!20120915云云是個小管家!媽媽我上完廁所,遺留長褲在廁所,然後走出客廳。云云竟然走到我後面,打我屁股一下說:媽媽你羞羞臉,沒穿褲子。我問:可以不穿嗎?云云說:不行!我說:那媽媽的褲子在哪裡,幫忙找找看!云云衝去把褲子拿給我,然後盯著我穿好@_@20120928云云你很矛盾耶...回家看到灰太狼娃娃..問我那是什麼..我說:那是大野狼阿...云云怕大野狼嗎?? 怕的話就打大野狼..云云說:我怕... (然後就用力打灰太狼一下)接著云云又問我: 可以抱大野狼嗎??我說:可以阿~你抱抱吧!!云云邊抱灰太狼邊說:我。喜。歡。大。野。狼。媽媽我挺無言的.......希望云云不要在做惡夢了....
能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式大小便,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過程。「如廁訓練」指的是訓練孩子可以獨立走進廁所、脫下褲子,站著對馬桶或坐在馬桶上,把大小便拉在馬桶中,以及擦拭、穿褲、沖水這一系列動作的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獨力完成是教導孩子如廁的終極目標,也是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孩子學會自主,感到「我可以自己做」「我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很舒服」的成就感。跟尿布說BYE-BYE,寶寶準備好了沒?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成熟,能夠控制括約肌,大約是一歲半到兩歲。這時才算是到了可以嘗試訓練他自己大小便的時候。不過,每個寶寶的成長發育有快有慢,有些孩子或許得等到三、四歲以後才漸漸能夠自己來。寶寶是否準備好了?這裡有些線索,提供爸媽觀察寶寶是否可以開始他的如廁訓練:
★白天保持尿布乾燥的時間越來越長,至少兩、三個小時沒有問題。早晨醒來尿布還是乾的。★會意識到並表現出他想大小便,像是突然停止手邊的遊戲、找自己的尿盆。★會自己拉起和脫下衣服,而且也喜歡自己嘗試新的動作。★他的自制力增強,像是能安靜聽你說話、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段時間。★可以聽懂你的指示或是步驟說明,並模仿大人的行為。自我表達能力足夠。學自己大小便的時機
最好不是換新環境、初到保母家或上學的時候,也不要選在家有新生寶寶的階段。因為孩子在這些情況下,容易有過多的壓力和不安,訓練的時間會拖長,也會使寶寶失去信心。如果能夠選在寶寶心情輕鬆、爸媽也沒有壓力的時候最好。可以挑天氣較好的季節開始,寶寶穿脫衣服方便,也不會因為太冷而放棄。教寶寶大小便的訣竅★可以在平日做準備,像是當寶寶尿布濕了就馬上更換,也隨時提醒他濕和乾的不同。這樣可以養成寶寶清潔的習慣,並感受身體乾燥清潔的舒適。★讓他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當你觀察寶寶脹紅臉、停止活動,知道他正在尿尿,可以趁機告訴他「你正在尿布裡尿尿喔,濕濕的,對不對?」讓他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也知道這些排泄物是出自自己的身體。★和寶寶玩扮演遊戲,先陪他用洋娃娃練習,介紹上廁所的程序。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克服恐懼。讀故事書也是一個方法,增強他對上廁所的正面印象。★為寶寶選個特別的便盆,最好符合寶寶的身材和舒適感。甚至初期寶寶會穿著尿布坐在便盆上,這也是正常的。爸媽可以在下一次發現寶寶快要大小便了,先將尿布脫下,帶他到便盆坐下,告訴他在這裡大小便很安全。★安排固定的坐便盆時間。這可以讓寶寶慢慢熟悉坐便盆的感覺和過程,同時也容易接受這項生活中的新活動。然後才漸漸建立他的如廁時間表。★千萬不要勉強。提醒爸媽的是,幼兒控制大變比小便容易,兩歲左右的寶寶會控制大便,但小便則需要較長的過程。從告訴你尿濕、到告訴你他正在尿,最後才能事先告訴你他想尿尿。有時寶寶會不喜歡爸媽在一邊看,或是經常出錯,把便盆四周弄髒,請爸媽不要指責。這可能是寶寶還不習慣這個過程、也可能是他的肌肉控制能力還不夠好,爸媽不要太急也不要勉強。剩下的,就是爸媽的鼓勵了。寶寶的獨立,也是需要練習時間與經驗的,而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才能讓寶寶願意放手自己來!
昨天晚上,云云半夜忽然從床上站起來,邊拍拔拔邊哭著說,「尿尿了...嗚嗚嗚阿」喔!原來是尿褲子自己嚇到,睡前喝一大杯豆漿,半夜的尿量尿布裝不下漏出來...拔拔邊安撫說「沒關係,換乾淨就好了」,邊把云云抱到床邊打開尿布擦乾淨...新的尿布才包上去,就發現云云已經又睡著了,前後不到3分鐘的事情.....哈哈哈!這是云云的巧虎教學玩具,綠色的模板是動物的家,玩完玩具之後,要把動物放回去。結果放到巧虎爸爸的時候,云云壓的太用力,壓過頭了,頓時云云說了一句話。云云:「哇阿..爸爸掉了!!」20120713云云早上說:我要拜拜,然後指著教導院說,弟弟耶! 我說:是哥哥唷!大哥哥和小哥哥。 云云說:哥哥,哈囉!然後又指著法母說,阿嬤耶! 我越笑越大聲,說:對阿!一起拜拜吧!20120722http://youtu.be/in5cpDUjvKE20120726云云你超好笑的!! 三更半夜忽然坐起來,說:豆干、我的豆干,我要吃豆干、我要吃.... 然後就倒回床上翻一翻睡著!! 早上聽到鬧鐘響,第一句話竟然是:我還要"泡"...(泡澡嗎?),然後又坐起來說:我還要睡,三分鐘!! 轉身倒下又睡著!! 20120727早上拔拔洗完澡包著浴巾走出來,云云馬上說要抱抱,拔拔把云云抱起來的同時,浴巾掉下來,於是我就幫拔拔包好。這時被抱高高的云云忽然說:媽媽在幹什麼?用拔拔吼。∑(゚Д゚) 20120819覺得感冒好像變嚴重了,煮了一鍋 - 蒜頭貢丸湯,來殺菌一下,云云跟Jerry 都很捧場...云云喝一口說:讚!大姆指在這裡啦!
最近的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分成「快樂時間」和「管教時間」,這兩個時間的比例應該是七比一。今年《天下雜誌》教育特刊的主題是家庭教育,記者訪問了許多國中生,問他們最痛恨什麼,答案是補習,最希望什麼,答案是父母聽他們說話。看了這個,不禁掩卷嘆息,這兩者是相抵觸的,孩子都在補習,哪有時間說話給父母聽?父母都在賺錢給孩子補習,哪有時間聽孩子說話?我們的父母怎麼還弄不清,在未來的世界裡,這種做法訓練出來的孩子,是沒有競爭力的?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世界是平的》,作者說,五百年前,哥倫布到了美洲,以為是到了印度,五百年後,美國人到了印度,以為是到了美洲。在印度的科學園區,放眼過去都是美國公司,微軟、IBM、德州儀器,耳朵聽到都是美國英文,眼睛看到都是美國人。美國人已把可以外包的業務,全部外包到了工資便宜的印度,反正網路的資訊傳遞非常方便,視訊會議仿佛身歷其境,科技的進步已使人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進入了虛擬的時代。靠勞力賺錢的苦幹實幹是上一個世紀的競爭方式,現在是靠腦力來設計、創新,出奇制勝的世紀了。當時代改變,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如果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所需的知識是一個還沒有發明的知識,我們現在補這些習有什麼用?我們應該讓孩子儘量吸取新知,好搭未來的鷹架,同時培養未來職場需要的人格特質。我們必須利用親子共處的時間教養出有正確價值觀、敬業、合群的孩子,這樣在講究團隊精神的未來才有飯吃。不久以前,強森(Christine Johnson)和西蒙斯(Ronald Simons)發表了一篇有關教養的論文,他們發現孩子行為的良好決定於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而不是管教的鬆與嚴。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程度愈高,孩子行為愈良好,而會嚴厲體罰的父母,多半是平時不參與孩子生活的人,他們天天忙著賺錢,無暇顧及孩子,一旦有空聚在一起,便發現孩子行為不是他的預期,脾氣爆發便嚴厲體罰。參與孩子生活不只是時間的陪伴,而是透過非正式的學習環境(informal setting),把父母理性思考與對話的方式教給孩子,學習不用爆發方式處理情緒。一個理性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也是理性的,因為理性對話是潛移默化的學習,它無法在補習班得到,而理性思考、創新點子、情緒控制是未來事業的必需,如果孩子進入社會所要用到的不是補習班可以教他的,為何捨本逐末,逼他去做他最不喜歡做的事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分成「快樂時間」(陪著孩子、聽他說話,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和「管教時間」,這兩個時間的比例應該是七比一,如果管教的時間超過了快樂的時間,父母要檢討,因為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沒有對抗二十一世紀競爭的能力。
教學齡前孩子認字,許多爸媽會用字卡來輔助,但這畢竟是較刻意的方式,若能善用遊戲來保持孩子的興趣,當然也是很好的;可是如果爸媽太著急,孩子老是被要求認那些卡片,很快就會失去耐性的,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了。其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接觸字的機會,孩子原本就已能將許多事物的音和義連結在一起,如果爸媽能在事物發生的情境中引導孩子注意到代表該事物的字形,漸漸地,孩子認得的字彙量也在無形中累積出來了。超市是很棒的認字教室您會不會因為孩子老吵著要買東買西,而不喜歡帶孩子上賣場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超市及賣場可是孩子的認字教室呢!由於超市所販售的物品都有品名及價錢的標示,是孩子極好的認字方式。孩子通常會先注意到價格,因為數字容易認,爸媽可以藉機引導孩子也看看上面的國字,把物品本身和代表的國字連結起來,尤其是孩子經常接觸的、或是特別喜歡的東西,像是肥皂、紙巾、軟糖、蛋糕、冰淇淋…等,印象會更深刻。甚至,爸媽可讓孩子比較一下同類產品上的字,如「草莓蛋糕」和「巧克力蛋糕」,有實物做印證,孩子自然容易理解兩個都出現的「蛋糕」兩字是蛋糕的意思,而前面的字就是草莓和巧克力了!逛街也能學認字走在路上,路邊招牌也都是現成的教材呢!別只是把招牌當背景,帶孩子看看招牌上的字吧!除了和孩子一起邊指邊唸外,爸媽也可先要求孩子找出常出現的字,像是店、館、家、行,讓孩子猜猜那是什麼字,該怎麼唸。其他像上餐館看菜單、閱讀、上網、看電視 (字幕),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認字能力。不過,重要的是,爸媽最好能夠抱持自然的態度,讓孩子由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趨使來學認字,學多少是多少;畢竟,認得很多字,也不代表以後字會寫得比較好,引發孩子認字的趣味較為重要。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健康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