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下雜誌 337期最近的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分成「快樂時間」和「管教時間」,這兩個時間的比例應該是七比一。今年《天下雜誌》教育特刊的主題是家庭教育,記者訪問了許多國中生,問他們最痛恨什麼,答案是補習,最希望什麼,答案是父母聽他們說話。看了這個,不禁掩卷嘆息,這兩者是相抵觸的,孩子都在補習,哪有時間說話給父母聽?父母都在賺錢給孩子補習,哪有時間聽孩子說話?我們的父母怎麼還弄不清,在未來的世界裡,這種做法訓練出來的孩子,是沒有競爭力的?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世界是平的》,作者說,五百年前,哥倫布到了美洲,以為是到了印度,五百年後,美國人到了印度,以為是到了美洲。在印度的科學園區,放眼過去都是美國公司,微軟、IBM、德州儀器,耳朵聽到都是美國英文,眼睛看到都是美國人。美國人已把可以外包的業務,全部外包到了工資便宜的印度,反正網路的資訊傳遞非常方便,視訊會議仿佛身歷其境,科技的進步已使人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進入了虛擬的時代。靠勞力賺錢的苦幹實幹是上一個世紀的競爭方式,現在是靠腦力來設計、創新,出奇制勝的世紀了。當時代改變,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如果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所需的知識是一個還沒有發明的知識,我們現在補這些習有什麼用?我們應該讓孩子儘量吸取新知,好搭未來的鷹架,同時培養未來職場需要的人格特質。我們必須利用親子共處的時間教養出有正確價值觀、敬業、合群的孩子,這樣在講究團隊精神的未來才有飯吃。不久以前,強森(Christine Johnson)和西蒙斯(Ronald Simons)發表了一篇有關教養的論文,他們發現孩子行為的良好決定於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而不是管教的鬆與嚴。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程度愈高,孩子行為愈良好,而會嚴厲體罰的父母,多半是平時不參與孩子生活的人,他們天天忙著賺錢,無暇顧及孩子,一旦有空聚在一起,便發現孩子行為不是他的預期,脾氣爆發便嚴厲體罰。參與孩子生活不只是時間的陪伴,而是透過非正式的學習環境(informal setting),把父母理性思考與對話的方式教給孩子,學習不用爆發方式處理情緒。一個理性的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也是理性的,因為理性對話是潛移默化的學習,它無法在補習班得到,而理性思考、創新點子、情緒控制是未來事業的必需,如果孩子進入社會所要用到的不是補習班可以教他的,為何捨本逐末,逼他去做他最不喜歡做的事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以分成「快樂時間」(陪著孩子、聽他說話,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和「管教時間」,這兩個時間的比例應該是七比一,如果管教的時間超過了快樂的時間,父母要檢討,因為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沒有對抗二十一世紀競爭的能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