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歲孩子大腦新陳代謝的活化程度已高達成人的兩倍半,提供他們好的學習環境是當務之急,父母和教育單位必需看重童年階段的教育投資。報載,有個可憐的爸爸為了生計,無法回家餵女兒吃飯,只好用吊籃把食物吊上去,2歲的女兒整天看不到人,心中害怕哭到鄰居報警,這件慘事才被人知道。我們非常同情這位爸爸,看到他能自己發明吊籃,解決餵食問題,知道他天資不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惜了年輕時無人栽培。我們較關心的是這個女孩語言遲緩,到現在還不太會說話。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吵就好,沒有想過孩子還必須要教,智慧才會發展,電視永遠不可能取代父母的。教育投資,效益最佳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也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科的教授紐森(Eric Knudsen)與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等四人共同寫了一篇論文,討論國家投資教育時,投在哪一個階段報酬回收率最高,經濟學者所畫的曲線到小學三年級就達到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三年級以後的投資就是負回收了,等到了出社會,就業訓練的回收,那幾乎是谷底,很低了。人格與IQ,教育環境影響熟成經濟學家的曲線出來後,神經學家開始做解釋:人是動物界中嬰兒期最長的動物,別的動物如果像人類一樣,生下來不會跑、不會跳,早就變成別人的晚餐。那麼為什麼人類會演化成需要父母這麼高的投資(parental Investment)呢?神經學家發現人的腦(人格與IQ)是一個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大腦晚成熟,因為它必須給環境時間和機會去作用。因此,現在已知,環境會影響神經的連接、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及基因的表現(Express)。嬰兒發展,天時地利人和嬰兒在3個月以後,頸子開始變硬,可以把頭抬起來,環顧四周的環境,而正好在這期間,嬰兒的大腦開始出現梭狀細胞(spindle cell’s,兩頭尖像紡織的梭子),梭狀細胞的軸突很長,將視覺、聽覺、觸覺等訊息送往前額葉。梭狀細胞只有人類才有,大猩猩、紅猩猩都沒有,連跟人類基因有98%相同的黑猩猩也只有一點點。神經學家認為梭狀細胞的出現,與嬰兒可以抬起頭看環境的時間相同並非巧合,他們認為這是造物者特意的安排,當嬰兒可以主動接受外界訊息時,大腦就有相對應的神經元來配合它,所以小時候的經驗會影響成年後的工作效益。大腦活化 零歲開始
另外,神經學家解釋為什麼收支平衡點在三年級以後變成負回收。小學三年級(9歲)在神經發展上是個分界點,嬰兒在10個月大時,大腦新陳代謝的活化程度就與成人一樣,一路上升到5歲,到達成人的兩倍半,然後下降,到9歲時,進入一個平台,等到青春期時,再度揚起,這時,男女有不同,女生早成熟,最近美國NIMH(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報告,女生11歲就到達頂點,男生是12歲1個月。在教學上,三年級也是個分界點,它是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分界線,一二年級書本很薄,都是圖片,它是「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的階段,三年級以後,課本沒圖片,沒注音,它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打開人類知識的門,因此,美國和新加坡都要求小學生在三年級時要養成閱讀的習慣,不然孩子會因學業挫折而有中輟的危險。看到這篇論文,我們真的很憂心,因為台灣目前仍然認為國小教育沒關係,投資在國小教育上的錢最少,不知道那才是他一生的黃金受教期,政府在關掉偏遠地區小學之時,應該要先參考一下這篇論文。參與孩子的童年其實我們可以影響孩子的時間很短,就是在他小學畢業前的那十二年,等他小學畢業,從八月到九月就不一樣了,因為八月還是小學生,九月開學,穿上國中生的制服就是國中生了。八月他會和你手牽手過馬路,九月就不會了,等到上了高中就是你走前面,他走你後面,假裝跟你沒關係了。父母如何掌握這珍貴的十二年,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教給他,把他的人格培養好,讓他有紀律和毅力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童年只有一次有個廣告詞說「我是做了爸爸才知道怎麼作爸爸」,這其實是不對的,人生固然很多事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但是有些事不可以,因為時光不能倒流。很不幸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等到發現方法不對時,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做父母之前必須先有孩子成長歷程的知識。尤其是老大身上累積來的經驗並不能夠完全適用到老二身上,因為雖是同胞手足,每個人還是不同。這是為什麼父母親一定要瞭解自己孩子心理生理發展的過程,而不能一味的用坊間的育兒書去硬套到自己孩子身上。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健康樂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霖霖塗鴉 的頭像
    霖霖塗鴉

    霖霖塗鴉 ♥ 幸福窩

    霖霖塗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